- 共:72条
-
“是的,这个戴帽子的是我。”面对监控中的铁证,乔阿姨承认自己就是那个ATM机前的取款人。“钱包里有身份证,还有很多张银行卡,我心想这个人肯定很有钱。”2022年10月的一天,乔阿姨在马路上捡到一个钱包,她左看右看也没人注意到,“我想应该是老天爷不想让我还给他,就想着去银行看看能不能取点钱自己花。”欲贪小便宜的乔阿姨来到银行ATM机上,将银行卡全部拿出来,一张一张用钱包主人的身份证号试密码。“刚开始好几张都不对,后面一张银行卡试到第二次,就试对了。”乔阿姨碰巧试中一张信用卡,随后便取走了7000元现金。与此同时,正在一家店吃饭的失主收到了一条取款短信,才知道自己的钱包丢了。等几天后警方找到乔阿姨,这些钱款已经被她挥霍一空。审理本案后虹口区检察院认为,乔阿姨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其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应以信用卡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由于乔阿姨已向失主道歉及退赔,近日,法院以信用卡诈骗罪判处乔阿姨拘役,适用缓刑,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捡到他人信用卡并使用,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如果是窃取他人信用卡并使用,认定为盗窃罪。检察官提醒,银行卡设置密码不要简单使用身份证件信息,以免被轻易试出密码,遭受财产损失。而像乔阿姨这种为贪小便宜取走他人卡中钱款,最终不仅要退赃退赔,还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专栏2023-04-28 -
?福建省福州市坚持将信用监管与各市场监管领域深度融合,不断拓展丰富信用监管应用场景,融合信用与风险防控、信用与智慧监管、信用与重点监管、信用与社会共治,构建起具有福州特色的“信用+”监管体系。3月22日,全国市场监管系统信用监管工作座谈会在福州市召开,福州市市场监管局作书面交流发言。融合信用与风险防控福州市通过建立“三个一”,探索创新信用风险预警场景,实现监管跑在风险前面。成立一个机构。在全国率先成立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市场监管监测服务中心,配备23名食品、药品、电气工程、计算机、统计分析等领域的人才队伍,承担市场监管风险预警任务。建设一个平台。自主研发上线福州市市场监管预警平台,建成覆盖全市经营主体的数据平台,归集各级市场监管业务数据、其他部门有关监管数据和各类舆情数据4000余万条,形成“一企一档”数据。建立一套制度。制定平台工作方案、重点领域信用监管方案等预警监测和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制度,健全监测预警结果应用、舆情信息分级响应等工作机制,形成“预警——流转——处置——反馈”的闭环处置模式,累计产生风险预警信息7000余条。融合信用与智慧监管福州市构建以智慧监管为依托、以信用监管为主线的电梯监管新机制,启动福州市电梯物联网应用工程建设,有效提升电梯安全监管效能。建立信用档案,实现事前风险监测。通过数据归集、比对和分析,探索建立电梯安全信用档案机制。针对全市162家维保企业、8.1万台电梯和6619名维保人员,留存可追溯维保记录177.4万条,实现对问题电梯、问题企业的精准预警。运用信用评判,实现事中靶向监管。应用电梯安全信用风险预警信息和舆情信息,对不规范作业信用等级低的维保单位和风险高的电梯开展靶向检查、靶向治理,严厉查处维保不认真、走过场等违法违规行为,共立案查处83起,避免电梯故障53万余次。开展信用评定,实现事后企业守信。依托电梯微信公众监督平台,鼓励、支持社会公众参与电梯安全监督。乘客在乘梯前可查阅电梯运行质量分数,监督电梯维保情况,反映电梯故障问题等。融合信用与重点监管福州市以信用监管为基础,建设气瓶安全追溯管理系统,有效破解了困扰气瓶安全难题。形成信用打分机制。建立信用评价模型,形成充装企业安全信用指数自动评测体系。对427个供应站82.17万个用户的气瓶实施在线追溯管理,累计建立150.3万个气瓶档案,清理违规问题气瓶23.75万个。形成信用监管重点。聚焦视频监控、移动网络、在线状态、气瓶定期检验、实名制、配送登记、追溯以及可疑推送等各项信用指标,通过气瓶充装AI智能摄像头识别锁定执法证据,实时推送至充装企业及监管部门,将捕捉到存在违规充装行为的企业列为年度监管重点。形成信用考核指标。将违法充装等失信行为纳入企业重点规范的范畴,以充装企业相关信用评价得分作为充装企业合规经营程度及获取年审换证优先服务的重要考核指标,对低分企业“一票否决”,推动信用评价成为企业诚信经营的。融合信用与社会共治为有力保障食品安全态势稳定,福州市将信用贯穿于网络餐饮治理全过程,建设网络餐饮“e治理”系统,营造安心、舒心的网络餐饮消费环境。实施“信用+”触发式监管。构建信用风险预警模型,通过铺设餐饮店互联网+明厨亮灶人工智能摄像头,实现后厨每天全时段智能巡检,识别记录脏、乱、差等10余种隐患。实行线索分级分类推送,数量累积到信用风险预警阈值后,触发监管介入,构建“外卖网店自行整改、订餐平台督促处置、监管部门靶向核查”的监管模式。建立“红黄牌”信用评价制度。督促指导、饿了么两大订餐平台通过“e治理”系统接入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等电子证照数据,率先在全国实现市场监管部门与订餐平台主体数据双向互通,在订餐平台公示电子证照4万余户,有效推动网络空间亮证亮照经营。设立优质信用专区。以流量分类,将月销量5000单以上或品类榜单前20名的外卖网店定义为“网红餐饮店”,据此调整飞行检查比例和频次。以业态分类,聚焦无堂食外卖经营缺乏消费监督的特点,开展高频现场检查,逐步规范线下“无堂食”店。以品质分类,对信用评分良好的餐饮网点设立专区推荐,取得以点带面的信用培育效果。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共治。通过对接“e福州”App,为400万用户开设举报入口,将举报行为纳入“e福州”个人信用“茉莉分”评分机制。根据举报线索质量、调查处置结果,按规定给予相应奖励或扣减举报人“茉莉分”。?
专栏2023-04-24 -
?????从源头拔除各种违法侵权的“刺”,给消费者营造一个更加公平、诚信、透明、安全的消费环境。 “你们这餐巾纸怎么收费这么贵呀?”近日,外出游玩的朱先生在某连锁餐馆用餐,结账时发现多了一笔5元的餐巾纸费用,他表示不解,“提供餐巾纸不应该是餐馆的基础服务吗”?该餐馆工作人员则表示,该店餐巾纸一直都收费。 “雪糕刺客”“文具刺客”“水果刺客”“零食刺客”“饮料刺客”……2022年以来,不少“闷声价高”的商品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至一方还未唱罢另一方就已登场。这些商品都被冠以“××刺客”之名,在市场上搅起了风浪,既刺中了消费者的腰包,也刺痛了消费者的心。而“纸巾刺客”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商品刺客的阵营,拓展了商品刺客的活动范围,也增加了消费者权益被“刺”的风险,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防不胜防”的焦虑。 实际上,餐饮经营者向消费者免费提供普通纸巾属于商业惯例,餐饮消费者大都有使用纸巾的需求,普通纸巾是餐饮消费的基本耗材,理应包含在餐饮综合服务之中。对于纸巾免费,消费者往往有心理预期,对于付费纸巾则缺乏心理准备。餐饮经营者事先不向消费者明示或说明纸巾收费的情况,或者只是模糊地表示纸巾收费,并未明确详细告知消费者纸巾收费的标准,就有纸巾宰客之嫌了。 明码标价是经营者的法定刚性义务,对应着消费者的知情权等权利。根据价格法、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等法律法规,经营者提供任何一种有偿的商品或服务,均应严格履行明码标价义务,让消费者一目了然。尽管法律并未明确禁止餐饮经营者对纸巾单独收费,社会各界对此还存有争议,消费者普遍认为,餐饮经营者应免费提供适量的普通纸巾,可以就成本较高的小包装高档纸巾收取合理费用。餐饮经营者要单独收取纸巾费,也应该收得明明白白。显然,一些餐饮经营者的“纸巾刺客”违背了明码标价规定,踩踏了法律底线和诚信底线,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 对于餐饮经营者的“纸巾刺客”,消费者应该增强警惕防范意识,在消费之前多问问,刻意打听打听纸巾等服务是否收费以及收费的范围、方式、标准等,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行使消费选择权。如果消费者在结账时遭遇“纸巾刺客”,就应该较较真,与餐饮经营者据理力争,让经营者给出一个合法合理的解释,并拒绝为不明不白的“纸巾刺客”买单。如果消费者与经营者难以沟通协商,就应该在留存相关证据的基础上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者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也可通过网络或相关媒体曝光“纸巾刺客”。 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等应加强对“纸巾刺客”的关注,全面排查“纸巾刺客”,并通过投诉举报渠道广泛收集有关“纸巾刺客”的问题线索,对调查属实的“纸巾刺客”该较较真、该查处查处、该责改责改、该曝光曝光,向餐饮经营者传递外部监督的压力。同时,监管部门有必要联合餐饮行业协会进一步完善餐饮经营行规,加强对经营者的合规指引,划清经营红线,拉出负面清单,让经营者看清行为边界,知道哪些费用不能收、哪些费用可以收以及怎么收,督导教育经营者增强法律意识、自律意识,恪守底线,规范定价行为、收费行为,从源头拔除各种违法侵权的“刺”,给消费者营造一个更加公平、诚信、透明、安全的消费环境。
专栏2023-04-20 -
“脉脉上有人推荐这家机构,现在几乎所有人都跑路了。”林庚(化名)本想花钱拿到全日制本科学历,没想到钱交了,机构却疑似跑路。林庚在社交平台上找到十几名经历相似的网友,组建了一个华瑞教育维权群,大家来自北京、山东、四川等地区,购买项目涉及高中升本科、非全日制本转全日制本、本升硕等,已支付的费用少则千元、多则近十万元。常言道,没有不劳而获的教育,花钱就能“学历提升”,其实就是一个陷阱。现实生活中,类似“包过”“包毕业”“包获文凭”“轻松上名校,舒服拿文凭”的学历提升广告充斥各类社交平台,骗子正是利用受害者急于提升学历的心理,炮制了“非常诱人”的手法,挖坑等着他们往里跳,最后再来一次“割韭菜”。正所谓,天上不会掉馅饼,靠花钱买学历文凭,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最终必将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事实上,“学历提升”陷阱并非个案,警示案例也特别多,为什么还有人会上当,根子在于虚荣心作怪,幻想着不劳而获。2022年下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格规范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校外教学点设置与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不得提供“代报名”“代学”“替考”等违规托管服务。如此严厉的三令五申,竟然还有人掉入圈套,实属不该、教训深刻,值得警醒。“学历提升”陷阱,不仅损害人民群众和高校的利益,影响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社会声誉,更严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如果诈骗他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涉嫌构成诈骗罪。例如,成都市锦江区法院就宣判了一起以办理学历证书为名骗取钱财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被告人陈某某因犯诈骗罪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并处罚金3000元。以“法”为名整治“学历提升”乱象,无疑是一剂“良药”。一方面有关监管部门要严查网络平台、自媒体发布的虚假广告信息,严厉查处、取缔进行违规经营的学历继续教育机构,挤压犯罪分子的空间,让更多家庭与孩子远离诈骗陷阱;另一方面,对于越来越隐蔽、花样繁多的“学历提升”骗局,公安机关要建立常态化的跨部门合作机制,加大打击力度,提高违法犯罪成本,才能让犯罪分子无处遁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对于广大学子和求职者而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不劳而获提高学历的捷径,唯有辛勤付出才能收获满满的幸福。
专栏2023-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