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208条
-
“通下马桶就收我们400块,这完全就是骗局!”谈及此前修马桶的事情,小刘仍愤愤不平。近日,某博主分享了自己随机找师傅上门修马桶的故事,还因此登上微博热搜。有网友表示:“明明可以直接抢的,还帮我疏通了一下马桶。”10秒钟疏通张口就要700元,疏通剂哗哗一倒,几百块就到手,上门修马桶为何如此“暴利”?“疏通剂一倒,几百元到手”在上述博主分享的视频中,师傅上门后拿出128元一斤的疏通剂,在博主提醒“少倒点”的情况下,依然倒了4.8斤,仅疏通剂的价格就614元,再加上额外的疏通费200元,博主需要支付814元,协商过后博主最终支付了550元。该视频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利用疏通剂肆意要价,也是小刘在1月份经历过的事情。当时,小刘去重庆办事,租过一套小房子,无意间往马桶丢了几团纸巾。马桶堵塞住后,小刘就在某平台找了一名马桶疏通工。“上门前说的是普通维修费100元,可是该师傅上门后,经过短暂的疏通,就说需要专业的药水,并告诉我们350元一瓶,不通不收费。”小刘向记者表示,但师傅倒了药水后,说仍不能疏通,需要拆马桶。“我察觉到不对劲,没有同意拆马桶,于是他又疏通了几分钟,马桶就通了。”令小刘没想到的是,之后师傅“狮子大开口”,向他们索要六七百元,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小刘最终给了师傅400元。记者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因为疏通药水收费太贵,感觉自己被骗还有晓晓(化名)。据她描述,当时上门维修的师傅给了她两个选项,一个是用疏通剂疏通,170元一斤;另一个是把马桶拆了,拆装费用四五百元,且一天不能使用。晓晓选择了使用疏通剂,并且嘱咐师傅“少弄点”,“但师傅哐咚地倒下去,没几分钟就说疏通了,然后一算要460元,我最终给了400元。”修马桶的药水,为何会这么贵?令小刘和晓晓困惑的是,到底是什么样的疏通剂会要价这么高。晓晓回忆,“当时因为疏通剂收费太贵,还曾询问过师傅。对方表示,为专业疏通剂公司自研”。但她注意到,师傅拿一个塑料桶。小刘则多留了个心眼,“看到师傅使用的药水后,我进行了搜图,和搜到的某款药水几乎一模一样”。其提供的购物网站截图显示,500克容量的该款药水,在购物网站售价仅需15.4元。记者使用“官方疏通剂”“通厕所药水”等关键词在电商平台上进行搜索,每斤的价格多在几元至几十元之间。那为何维修师傅手里的药水会这么贵?北京某管道疏通公司负责人表示,店里药水的价格里还会包括人工费、施工费等,所以价格会比较高。该负责人还提到,自己公司里疏通剂分为185元/斤和285元/斤两种,都是厂家配货,和网上售卖的那些疏通剂产品效果不一样。维修时随意加价,是否涉及诈骗?感觉自己被骗的晓晓之后打商家电话,但沟通未果,“后来在网上搜索发现很多人都被一样的套路坑了”。“部分维修师傅借劳务费、材料费之名随意加价,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遇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前述情况如果得到证实,那就涉嫌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2022年11月,有媒体报道,上海市公安局成功捣毁一个“以疏通管道为名,推销高价管道疏通液牟取暴利”的涉嫌诈骗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37人,涉案金额超600万元人民币。如何遏制维修时的乱收费现象?刘俊海认为,“一方面,消费者在预订马桶维修服务时,一定要问清楚劳务费、材料费等,尽量‘货比三家’,不要在网上随意找人维修;另一方面,商家也需标明费用,说清楚维修费、中介费和材料费,不要混为一谈。同时,相关部门也需对维修行业加以规范”。
专栏2023-04-20 -
“29.9元充值100元话费”“49.9元充值200元话费”……取快递、看视频、玩游戏时常会弹出这样的内容,记者近期调查发现,这样极具吸引力的低价充值活动实为消费陷阱——充值获得的不是话费而是数十张话费满减充值券。业内专家表示,一方面商家这种行为涉嫌以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另一方面部分平台及App帮助这些不良广告商让消费者频频踩坑,有失平台监管之责。低价充值话费诱惑力十足“我以为自己真的获得了低价充值话费的奖励,没想到充值后话费没拿到,给了一堆券,还得另外下载软件,支付的29.9元等于打了水漂!”杭州一名消费者胡女士说。胡女士反映的问题,正是当前各界关注的“互联网充值返券”消费投诉。胡女士说,在一丰巢快递柜取快递,扫完二维码打开柜子后,手机端自动跳转了100元话费优惠券包界面。当点击“立即领取”后,跳转的界面显示“您的7000会员积分即将过期,积分可抵扣70元”“仅需29.9元就可以领取100元”。“这100元事实上是券包,我必须要向下拉动到第二页的界面才能看到详情解释。这个商家活动的解释方是上海云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胡女士说。记者联系了该公司留下的客户电话“4001802500”,客服回复:话费券并非直接充值话费,话费券单次充值100元抵扣5元,一共20张,等值金额100元。若已经使用App会员权益则不支持退款。不仅仅是取快递,从黑猫投诉等平台反馈发现,一些视频、游戏等软件也植入了大量此类广告。由此,记者进入某视频平台发现,在所观看的视频下方有非常显眼的“两张体验卡可抽取”字眼,点击之后可进行抽奖。抽奖结果显示“领取100元话费券包”“100元,会员价29.9元”,输入手机号即可领取。记者输入手机号支付成功后,收到一条包含链接的短信,链接提示用户需下载松鼠果果App。记者下载且登录之后,在App券包里看到数十张话费五元满减优惠券,提示“每月可任选1张优惠券使用,优惠券有效期1年,过期自动失效”。也就是说,并非29.9元能够直接充值100元话费,而是29.9元购买到一张100减5元的“全网通用”话费优惠券,且一次只能使用一张。针对这一情况记者采访了相关通信公司。广东电信表示,按照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规定,电信直接提供的线上充值最高折扣为9.95折,广东电信线上直充没有折扣,也没有通过合作方式向客户提供线上充值服务。其他运营商也表示没有直接参与此类线上充值优惠。业内人士表示,有的公司会和运营商合作,自费掏钱购买一些充值优惠服务以吸引顾客,但使用场景、使用期限等,解释权在公司本身。目前,已有地方监管机构介入这一消费投诉。近期,四川省自贡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自贡市“互联网充值返券”消费投诉信息公示行政约谈会,约谈18家涉及“互联网充值返券”消费投诉的经营者。数据显示,2022年6月至2023年2月中旬,自贡市市场监管系统处理涉及“互联网充值返券”消费投诉举报近千件,涉及18家公司,此类消费投诉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数量呈上升趋势。消费者维权难记者调查发现,因为“低价充值话费”处处挖坑、套路满满,消费者维权更是难上加难。多个调查场景显示,有的“低价充值话费券”广告会把“券”字故意“藏”起来,通过隐藏详情页、缩小“券”的字体大小,让消费者误以为是低价充话费。记者做了一组计算,如果需要消耗20张“满100-5元”话费券,需充值2000元,并且还自费了近30元购买100元话费满减券,实际单次优惠只有3.5元,更有软件通过设置有效期来减少实际优惠。有的“低价充值话费”广告变相为返利软件引流。记者根据黑猫投诉提及的投诉线索,在应用商店中对多个提供话费券的App进行查找发现,其简介内容均涉及“省钱”“优惠券”“返利”等内容。记者调查发现,上述App的功能大致分为两个板块,一是各大影视平台会员折扣权益,另一板块是淘宝、外卖优惠券权益。所谓的淘宝、外卖优惠券权益,则是通过链接跳转,将用户引导至淘宝、饿了么等平台。奇安信行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裴智勇说,这种充话费广告大都是利用技术手段,以插件方式寄生在一些平台网页或App旁边的插栏、支付结果页、跳转页面等位置,甚至是在劫持系统后以垃圾广告形式出现。还有部分App为赚快钱而变相收取会员费。记者调查发现,松鼠果果、小熊快省等App都无法在应用商城中下载,只能通过点击短信中的链接在浏览器下载。消费者花费29.9元实际上所支付的是App的“一次性会员费”,广州消费者刘女士表示,一些App在收取“一次性会员费”之后再也打不开了,有的则换了个名称变成其他购物返利软件,由于29.9元与维权的成本相比微不足道,消费者往往会自认倒霉。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对老年人来说,这种广告的诱惑性和“杀伤力”不小,也容易引发一些误操作导致老年人被骗;此类App还有可能在下载过程中插入一些工具包,进而非法获取用户个人信息。须加强审核监管受访专家认为,一方面诱导充值行为涉嫌以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应该依法受到相应处罚;另一方面,各类平台提供的第三方链接、二维码明显违反《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应加强对此类广告的审核,保护消费者权益。“在网上看到这种广告,根本不知道这个App是哪个地方的公司,只有进入支付页面甚至支付成功才知道收款方是谁,而要投诉至外省某一地的市场监管部门,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太难了。”广州消费者王女士说。陈音江表示,出现消费纠纷时,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消费者可以要求价款三倍的赔偿。具体到本文提及的案例,充值平台涉嫌欺诈,应当返还充值款29.9元,并赔偿500元。北京市东元(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邓永认为,此类广告门槛低、获利快,且存在监管盲区。“平台不能只顾商家投放的‘广告费’而不顾消费者的权益,应该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如果平台审查不严,造成消费者损失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适应的民事赔偿责任。”针对互联网上此类“牛皮癣”广告,受访专家建议,从监管治理层面,应将其纳入日常监管范畴,并通过舆情监测、消费者投诉等渠道发现执法线索。一旦查实存在违法违规或损害消费者权益行为,要依法予以严厉查处,让其承担违法后果。此外,邓永表示,消费者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轻信类似大幅度优惠的充值广告,尽量通过正规平台向正规商家充值,遇到侵权问题要及时保留好相关证据,依法维权,不让不良商家抱有侥幸心理。
专栏2023-04-17 -
近期,辽宁省大连市发生多起冒充公检法诈骗案件,诈骗分子手段升级,通过制作虚假网站、“通缉令”迷惑市民。大连公安紧急提醒:公检法等部门不会通过电话、通讯软件、传真、网页等形式办理案件,不存在“安全账户”或者“核查账户”,不会要求市民提现转账汇款。典型案例近日,王女士接到一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某银行工作人员,称王女士在该银行的贷款涉嫌洗钱。王女士表示自己没有申请过贷款,更没有参与洗钱。对方称想要“自证清白”,需要将电话转接给负责此案的公安局“张警官”。电话转接后“张警官”要求添加王女士微信,并通过微信向其发送了一个网址链接,点开后显示出“涉案信息”与“拘捕令”。王女士看到“拘捕令”后十分害怕,彻底相信了对方。在“张警官”的要求下购买新手机,并下载某视频通讯App。“张警官”通过视频指挥其利用购买的新手机向指定账户转账。直到民警找到她才意识到自己被骗。诈骗步骤: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得市民个人信息,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涉嫌洗钱”“冻结银行卡”“注销身份证”“勒令到指定地点接受调查”等借口,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发送虚假网站或法律文书恐吓市民骗取信任。获得市民的信任后,诈骗分子以“安全核查”“查验资金”等借口,要求市民将名下资金转入指定账户,或要求市民通过网贷等方式获得资金后转账缴纳“保证金”。警方提示:1.公检法等职能部门不会通过电话、通讯软件、传真、网页等形式办理案件,不会要求市民下载“安全自查App”。2.公检法等职能部门不存在“安全账户”或者“核查账户”,不会要求市民提现转账汇款。3.公检法等职能部门不会相互转接电话。4.要保护好个人信息,特别是银行卡号密码、U盾等相关信息,千万不要透露给陌生人。5.当你无法判断自己是否遭遇骗局时,请立刻拨打110进行咨询。
专栏2023-04-14 -
3月30日,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发布旅游防范须知:1.旅游出行擦亮眼,非法组团套路深。游客须警惕社会上一些没有旅行社资质的公司、组织、个人,打着低价、观看演出、非营利的幌子,以开展旅游为名,实质上是通过“洗脑式”宣传,诱导游客购买商品、会销推介、推销产品、诱导消费,自身权益遭受损害的可能性极大。2.选择正规旅行社,旅途安全方可行。游客报名参团时应选择证照齐全、优质诚信的旅行社,一定要签订正规的旅游合同,确定行程景点、交通工具、餐饮住宿等内容,保存好消费票据与购物凭证,拒绝“黑社”“黑车”“黑店”“黑导”。3.网络招徕套路深,轻信权益定受损。随着互联网、直播平台、网络社交媒体推销旅游产品日益增长,游客报名参团应选择合法旅游网站,切勿轻信非旅游企业发布的旅游札记、跟帖感言、评论区留言等信息,不要联系网络上的非正规旅游企业联系方式及电话号码。4.进店购物须警惕,往往买完就后悔。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要拒绝未经同意的行程以外的购物安排,不要轻易相信导游与商家的花式劝导,利用种种借口压缩游览时长空出更多时间去购物店,购买货不对板、价高质次的商品后,导致旅行体验极差。5.不签合同就出行,自身权益难保证。游客要擦亮眼睛,既要与旅行社规范签订与妥善保管合同,更要防范合同“暗藏玄机”,避免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擅自转拼团,导致合同约定的服务内容及标准无法保障。6.低价旅游是幌子,诱导消费才是真。游客报名前须合理估价,与同线路产品做价格比对,切莫贪图便宜,谨记不冲动不盲从不跟风,不要被个别旅行社推出的所谓“超低价”“0元参与”广告宣传营销话术所迷惑心动。7.提防报名送景点,别让套路坏心情。游客须提防“报名即送景点”招徕套路,避免落入“团费不含景区门票却安排付费项目”的牟利圈套,游览中要求导游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安排游览线路,避免行程大幅“缩水”。8.乘坐车辆要当心,拉店话术勿轻信。游客抵京后不要随便透露旅游行程和目的地,不要轻信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的话术圈套,避免落入进店购物、增加另行消费观光景点等违法牟利的陷阱。9.出境旅游需细致,谨慎游购重安全。游客应选择合法的具有出境资质的旅行社,签订规范的旅游合同,购买旅游意外保险,选择正规购物场所,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宗教民族习惯,冷静应对突发事件,牢记我驻该国使领馆地址和联系电话,用言行举止彰显“每个行走在外的国人都是一张中国名片”。
专栏2023-04-10